【有種電影節】《稻米之歌》:一首以米為題,對生命、天地的頌歌
- Wing Lorraine
- Jan 26, 2015
- 3 min read
《稻米之歌》在2015年1月16日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放映,是第一屆有種電影節和香港獨立電影節2015的聯合播放紀錄片。作為「稻米三部曲」的最終回,導演巫魯朋.拉薩撒德決定把《稻米之歌》的主線聚焦於「米與慶典」,以歌頌、以慶典敬拜祖先、神明。相比前兩部《北方的故事》和《農業烏托邦》,《稻米之歌》嘗試透過鏡頭作敍述主體,利用音效製作傳遞感情,刻畫泰國米農的耕作生活與各地收成的儀式和歡聚。
紀錄片沒有清晰時序、資料的提供,導演卻選擇以非敍事手法把所見所聞呈現於幕前,帶領觀眾走進一段段耕作生活之中。長遠鏡頭投影着遼闊的稻田裡,農民低首耕作的剪影,正好表現了天地之間的共融性。聲聲雷電時農民急忙割秧,映映餘暉中小孩嬉笑覓食…家庭的談笑風生,燒著獵物的火堆,為艱苦的農活與漫長的寒夜帶來點綴,更讓人感受到人與人、生物及自然的連環緊扣的關係。農民耕作的場景較多以剪影/黑影表現,甚少展現他們的面容,那人與自然的關係便引伸出無限想像…說到底他們和我們縱是人,而那與自然的連結其實也是如斯貼近!
除了耕作生活,片中也花了一半以上的部分描繪農民的典禮和娛樂。鏡頭集中於人們的細緻表情,把眾生相攝於近鏡下,映出他們對神明的敬重以及收成的歡愉。他們敬拜有時、歌舞有時,在同一社區下更有「共享」之心,在興建新廟時各家各戶拿出自己的財/物,為信奉宗教作出貢獻。除了社區的建設,筆者更能感受村民那敬拜上天之心、感念祖先之意。而在他們的巡遊嘉年華中,更一瞥全民皆舞的盛會。比起香港每逢新年必備的花車巡遊,也許這些泰國村落的村民有更直接的初衷去狂歡盡興罷!
農村平日的娛樂不比五光十色的城市多,但在收成期的活動確是目不暇給。農民放下汗滴禾下土的生活,為自己放大假,與親友共慶。除了意料中的鬥牛賽事,最令筆者大為震驚的非那些「土炮火箭」莫屬。圓形木製的土炮火箭圓周超過兩米,農民會把這些龐然大物綁上布條,以火水淋於布條上,再點上火。數秒後火漫延於布條,而火箭隨即升於天空中。導演拍下整個「放火箭」的過程,以慢鏡緩緩解構,配合特別製作的音效,把觀眾集中於感官刺激,形成濃厚而緊湊的張力。當土炮火箭發射於天,煙霧瞬間罩起地面,強勁的爆發力在人們的俯視中得以釋放。火箭代表一種向上、冀望的力量;而稻田中人們的自由意志則是從航拍畫面一一感受到。航拍飛機穿越田中的青少年們,彷彿跟着他們任意奔跑;如同拍攝特意邀請的村民女舞者,以音樂舞蹈頌唱生命之歌。
導演本身同樣身務農業,從《稻米三部曲》中體驗他對稻米的關注和思考。這部最終回的主線,如同他的生命,始終離不開稻米。 工作、食糧、祭祖、節慶…通通與稻米勾結。他在生命裡頭經歷一個又一個農業週期,見證泰國許多農村生活文化,將它們與帶給世界觀眾。然而,大地運作始於萬物融和。反思我們的生命,又是否與泰國農村遙不可及?
泰國作為世界頭號大米的出口國,出口至香港的大米量更曾經高達市場的九成。即使近年因經濟及泰國政府政策影響,來港的食米進口仍然佔近五成。正如生活館周思中於這次映後分享會中,「我地隨時食緊的大米都是紀錄片中農夫所種」!一般香港人對農業和食品的觸覺並不強。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近年社會政策燃起了更多市民對本土農業的關注,公眾才未至於會否定香港農業的不存在。但社會仍對農業抱有疏離感和既有概念。諷刺的是,當我們在開飯找尋新味覺,卻會對珍饈美饌的來源一無所知。《稻米之歌》導演透過紀錄片把各村的農作生活呈現香港觀眾的眼前,間接將我們與泰國農民的關係視象化。此片更成功地以稻米作為生命之歌的主題,頌出人與自然的共融,重新提示我們生活與食物、天地的緊密聯繫。
的確,在「民以食為天」的香港,我們還需要更多心思去了解食物與農業。也許下次開飯,我們可以諗諗盤中飧的來源,和這班默默耕耘的泰農?
《稻米之歌》The Songs of Rice 導演/ Uruphong Raksasad 放映時間/ 2015/01/16, 7:30pm 地點/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文化藝術中文多媒體劇場
Σχόλι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