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是北京,也是香港 ── 《這夜煙火燦爛,北京舊城的故事》觀後感

  • 周以衡
  • Jan 28, 2017
  • 5 min read

原文刊於 立場新聞

《這夜煙火燦爛,北京舊城的故事》劇照 Photo Credit to Chow Wai Chuen (圖片來源:Theatre Baal facebook)

穿過天橋底,走進燈光昏暗的大角嘴舊街,冷冷凊清。遠處望見街角的一棟唐樓入口前圍著一群人,不用多想,都是一同看戲的人。入口前放了一個指示牌,上面寫著《這夜煙火燦爛,北京舊城的故事》。尾隨著大隊往唐三樓進發,隱約聽見前面一對情侶說這裡很有味道。

進入暖和的室內,場內有不少熟悉的臉孔,有看戲的,有工作的。

***

黯淡的台上有一張沙發,坐著飾演觀眾的演員──台上正上演一場「戲中戲」。

場外傳來導演跟舞台監督的對話。他們正為著演員姍姍來遲而煩惱,想著想著,索性由舞台監督及沙發上的「觀眾」暫演。就這樣,他們拿起劇本念起台詞,舞台監督代入了梁思成的角色,而臨時代演的觀眾則成了劉少奇。

《這夜煙火燦爛,北京舊城的故事》劇照 Photo Credit to Chow Wai Chuen (圖片來源:Theatre Baal facebook)

對民初稍有認識的讀者,對兩人必不陌生。梁思成是中國革命家梁啟超之子。1901 年生於日本,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畢業,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著作有《中國雕塑史》、《中國建築史》、等,亦曾為北京市副市長。他與陳占祥於1950年發表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俗稱「梁陳方案」)主張保留北京舊城的建築,並在北京郊外另設中央行政中心區及商業區,達致平衡發展。無奈方案因不合毛主席要在舊城上建立新的政治行政中心的意思而被撤回。劉少奇則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推動並見證著文初到文革一段歷史 。兩人南轅北轍的思想,成為這個劇作的中軸。

冷白的光管燈下,漆黑的牆上,雪白的粉筆字寫滿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展開了漫長的探索。

導演問舊城牆 : 「什麽是中國?」

劉同志問梁思成 : 「什麼是民族嘅形式,社會主義嘅內容?」[1]

***

梁思成、梁思成與梁思成,我們都是梁思成

一如所有城市發展,抗爭是漫長的。梁思成終其一生竭力保衛北京舊城牆的過程,也隨著社會的動盪變遷、文革的來臨而演進。編劇把這段歷史濃縮,安排三個來自不同年代(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梁思成與劉少奇對答,並加插梁思成與第一任妻子林徽因及第二任妻子林洙的故事作背景點綴。

《這》劇沒有場景轉換,燈光也只有冷冰冰的幾條光管,不同年代的梁思成與60年代的劉少奇穿插在同一個空間中進行對話,觀點、意識隨政治氣候而改變。有趣的是,這個劇中劇的「演員」,開始時都不過是劇組 - 因為原演員來遲了被逼讀劇本。因此,隨著劇情推進,「演員」的自我認知和角色的發展開始變得含混,時空交錯得連「演員」自己都搞不清楚什麼才是「現實」。過程中,台下的觀眾無法置身事外,因為編劇巧妙的把觀眾也寫成了角色進行對話的對象。無論是劉少奇把觀眾當成了一同佈局欺騙他的同志一分子,或導演企圖說服「演員」相信他們只是演員, 不是角色的歷史人物本人, 而向觀眾求助時,都額外顯出現實/虛構之間的荒誕,惹人發笑。「演員」們忠於自己的角色,演活了生於亂世、政治動盪的迷茫,卻同時因跌入錯誤的身份(演員)而帶點抽離。

最後,當一眾「演員」都接受一切只是一齣鬧劇,並且想要結束時,竟發現劇本沒有提及老城牆 (由導演飾演)該如何處置,也沒有寫上終結。他們選擇了引爆炸彈將自己連同城牆一同炸毀,把一個又一個沒答案的問題留給觀眾。

***

看《這》劇,看到的是北京,也是香港。所謂北京舊城,講的是北京城牆未被拆毀前,仍存在「內九外七皇城四」共47座城門樓角的古都。建立在元朝大都之上,她見證了中國數個朝代超過 800 多年的興衰。中國立國初期,北京曾被梁思成評價為當時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都。

《這夜煙火燦爛,北京舊城的故事》劇照 Photo Credit to Chow Wai Chuen (圖片來源:Theatre Baal facebook)

梁思成自1953年隨中國科學院訪問團到莫斯科考察後,深受莫斯科擁戴「民族形式」的發展方向感動後,在《祖國的建築》一文提出中國要走「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的路。無奈正值新中國急於破舊立新之時,他主張要把北京舊城完整保留下來的建議被完全否決,北京舊城的城牆牌樓亦以妨礙城市發展之名被拆毀。

在拆毀與建立之間,民族形式是什麼也不重要,唯有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才是「真正」的路。梁思成的設計思想則被冠上「資產階級形式主義」、「復古主義」之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鬥。

在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洪流裡,城市的肌理、文化的傳承彷彿是必然的取捨。作為建築師的梁思成曾在授課時比喻城市為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而且會生病的。當時任北京副市長的他斷言,如果規劃不好,北京有一天就會患上工業污染、交通阻塞、人口擁擠等現代城市病。就保存北京舊城一事,他對北京市長彭真說:「50年後你會發現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50 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見證著北京百病叢身、被霧霾吞沒,不知如果梁思成生於現世的香港,他對於香港的發展及將來又有何評價?

劇中來自70 年代的梁思成看著窗外說:「霓虹不斷,燈火通明,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標誌著英國殖民地......」

***

在時空交錯的故事中,觀眾是觀眾,但也是演員。看戲的,同時也是做戲的,是戲的一部份。

「歷史只有人名是真實的,故事只有人名是虛構的。」

這是場刊中的一句話,講的不單是這齣劇,也將會是今天的香港的寫照。

無論哪一個「梁思成」,終有一日都會在時間的洪流中被吞噬、被消失,就如全劇最後所提及正在消失中的盧亭一樣,成為傳說般亦假亦真的存在。梁思成深愛的北京舊城,最終也成為了一個故事。故事中什麼才是真實的,又有誰知道?

註:

[1] 1954年,梁思成在《祖國的建築》一文中進一步提出:「我們的建築也要走蘇聯和其他民主國家的路,那就是走『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的路,而揚棄那些世界主義的光禿禿的玻璃盒子。」

觀看場次: 08/01/2017 (日)

表演團體: Theatre Baal

場地:大角咀天邊外自由劇場

--

《西九外劇場節》尚餘節目:

《Made in Macau 2.0》 – 2 月 3 及 4 日 《第一夜》 - 2 月 17 - 19 日

Commenti


 THE ARTIFACT MANIFAST: 

 

This is a great space to write long text about your company and your services. You can use this space to go into a little more detail about your company. Talk about your team and what services you provide. Tell your visitors the story of how you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your business and what makes you different from your competitors. Make your company stand out and show your visitors who you are. Tip: Add your own image by double clicking the image and clicking Change Image.

 UPCOMING EVENTS: 

 

10/31/23:  Scandinavian Art Show

 

11/6/23:  Video Art Around The World

 

11/29/23:  Lecture: History of Art

 

12/1/23:  Installations 2023 Indie Film Festival

 FOLLOW THE ARTIFACT: 
  • Facebook B&W
  • Twitter B&W
  • Instagram B&W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