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用劇場作為記錄 ── 評《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

  • 羅璧如
  • Jan 19, 2017
  • 5 min read

原文刊於 立場新聞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劇照 (圖片來源: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facebook)

「是他也是你和我,同相親相愛也相爭。 大家偶遇在人海,你我各留痕。」

時值 1976 年,經濟、民生與本土文化蠢蠢欲動、百花盛放的年代。鬼才黃霑先生為電視劇創作同名主題曲《狂潮》,寥寥數十字道盡城市高速發展,滄海桑田、人浮於事的光景。唯一剩下來的,就是歷史。歷史是被「編寫」出來的,當權者自有其一套篩選與詮釋。在時間的鴻溝中,什麼應該留下、什麼不需要留下,作為星斗市民的往往只有選擇歷史教科書封面的殘喘自由。而《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就以劇場作為方法,嘗試以戲劇重塑一代人的歷史與回憶,補缺「正規」歷史的單一視點,填充歷史書的遺漏,為我城的過去提供更多元和更「貼地」的記錄。

戲劇創作從來與其作者及演繹者所身處的社會局勢與時代思想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例如,遠至中國戲劇發展最繁盛的元代,由於外族入主中原,階級歧視盛行、士人地位嚴重受挫,動蕩的社會氣氛大大鼓勵了文人以寫實手法創作雜劇,人民的生活狀況與心聲往往深刻地放映在劇作中。而《這》劇就正達到有著記錄我們一代人精神狀態與社會面貌的目的。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劇照 (圖片來源: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facebook)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為天邊外劇場舉辦為其六星期之《西九外劇場節》的其中一個節目,共邀請兩個來自澳門及台灣的年青專業劇團及公開遴選出三個本地年青劇團參與,以「被消失後的城市」為主題進行創作或再創作。而《這》劇就是其中一個本地創作作品,亦使陳瑋鑫創辦的 William et al.創作研究室的第二個創研劇作計劃作品。創研劇作,顧名思義,則是以創作與研究(research)結合,透過劇場開拓研究與表演創作的混合可能性。正如其場刊中所言,William et al.創作研究室有意針對本地劇壇甚少注重R&D (Research & Development 研究及發展)過程,缺乏理論研究與實踐式的學術探索,以藝術創作作為方法與手段,透過劇場創作實踐一推廣表演藝術研究。這個目的與宗旨,在本劇的各個佈景、文本處理與影像的運用上可見有著別出心裁的處理。

《這》劇由五位成長背景與年紀各異的演員擔演,以第一身的敘述方法,講述 12 段看似獨立鬆散,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故事世代背景相關的本地短篇故事。在戲劇還未開始之時,身兼監製、文本、導演與演員的陳瑋鑫就邀請觀眾以彩色便條紙 (note pads) 寫上對香港十年後的想象與願望,並把收集回來的便條紙張貼在舞台邊的一面牆上,為觀眾們留下了伏線。這個貼滿彩色便條紙的畫面,對香港人來說應該不會陌生。

果然,在這 12 段故事中就有一節以年輕人的視點敘述參與 2014 年雨傘運動的經歷與感受。演員一邊於舞台上搭起帳篷,舞台後一邊播出年輕人由佔領政府總部、面對警方施放催淚彈,至走上絕食抗爭的新聞片段;而觀眾就跟隨演員的自我表述一起回顧歷史。然而,這個貌似充滿主觀政治批判的故事並不為某種政治立場宣傳。反之,演員表述的中心是她在參與抗爭與完成整場運動後,與家人關係的微妙變化與個人的成長。新聞片段的補充不但豐富了整個表述、而且成功地喚醒了觀眾對歷史事件的回憶。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劇照 (圖片來源: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facebook)

此故事的精彩之處並非選擇直述歷史事件,而是選擇以更個人的角度回溯每一件社會事件對個人的成長與觸動。演員提到自己被別人所認識的名字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有所改變,亦為「成長」這個議題設下了符號式的提示。故事的尾端,演員們重塑了警方在一夜之間清理了長達 79 日建成的「公民廣場」和觀眾留言所造成的模擬「連儂牆」,然而一代人的回憶與每個人所經歷到的成長卻是清洗不去的。

在 12 段章節中落墨最多和轉折最繁複的,可算是容容搬家的故事。故事從演員先以第三身敘述容容生於小康之家開始,隨著家人的經濟狀況而不斷遷移,遊走於港台兩地、寄居於不同親戚之家的歷程。由於故事轉折多,演員的敘述或許有點不流暢,而以玩具作為闡述故事的輔助品亦未見特別有效。但當演員回歸到形體的演繹,以身體的舞動與九龍皇帝的墨寶及新聞片段交織起來,為故事帶來了細膩與溫度,表現令人動容。

同時,不得不提身兼木偶師的姚安遜所演繹兩則木偶戲表演,內容看似與其他以個人出發的故事大相徑庭,卻有如寓言故事般的魔力,為 12 段獨立故事提供提綱挈領的作用。姚氏以蛇為主題,透過扮演爬種類專家解釋蛇類為了適應物競天擇的環境與面對不斷演變進步的敵人,只好自我改變,最後變為不倫不類的物種,以輕鬆諷刺的語調暗示香港人的命運,把本來憂鬱的調子平衡過來。而把這兩段木偶戲平均放置於多段個人獨白的中間,亦產生了間斷效果,就像閱讀一份研究報告中的段落註釋,讓觀眾不至於過分沉溺在某個角色的個人感受,而是以冷靜的心神審視一段段城市的記錄,給予觀眾一些反思的空間。

《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劇照 (圖片來源:William et al. 創作研究室 facebook)

總的來說《這》劇有著明顯的記錄意味,企圖以多個鬆散、卻又能使每一個土生土長香港人似曾相識、甚或會心微笑的生活片段,在教科書的正規歷史視點外重塑一個「我城」。本劇在文本研究及資料搜集上亦見心思。透過對多個新聞片段、人物訪問錄像及記錄片的整理與篩選,可見其挑戰單一歷史視覺的野心。唯戲劇於結尾時採用維港煙花片段映襯在場收集回來的觀眾願景,這種處理手法甚為普遍;結語的處理亦未見突出,未能把懷舊與記錄的作品提升到更廣闊的想象。

大文豪狄更斯於《雙城記》的開首名言被無數人反復傳頌:「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動蕩不安的環境最能激出具革命性與創新的作品。放諸於現今的我城,特別是藝術的創作更見適用。《這一夜,聽我(城)的故事》成功地以眾人的故事編織出一個多元而又在地的歷史故事;若能把歷史推展到警示未來、塑造未來的寓言,則更可貴。

「那狂潮捲起」,也可以燦爛又繽紛。

觀看場次:13/01/2017 (五)

表演團體: William et al.創作研究室

場地:天邊外自由劇場

--

《西九外劇場節》尚餘節目:

《夜行動物》 - 1 月 19 - 26 日 《Made in Macau 2.0》 – 2 月 3 及 4 日 《第一夜》 - 2 月 17 - 19 日

Kommentare


 THE ARTIFACT MANIFAST: 

 

This is a great space to write long text about your company and your services. You can use this space to go into a little more detail about your company. Talk about your team and what services you provide. Tell your visitors the story of how you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your business and what makes you different from your competitors. Make your company stand out and show your visitors who you are. Tip: Add your own image by double clicking the image and clicking Change Image.

 UPCOMING EVENTS: 

 

10/31/23:  Scandinavian Art Show

 

11/6/23:  Video Art Around The World

 

11/29/23:  Lecture: History of Art

 

12/1/23:  Installations 2023 Indie Film Festival

 FOLLOW THE ARTIFACT: 
  • Facebook B&W
  • Twitter B&W
  • Instagram B&W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